益阳市:浅谈农业机械的创新与发展
信息来源: 作者: 省农机事务中心 时间: 2013-12-02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洞庭湖平原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益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省内外农机工业迅速崛起,各种先进的大型农机产品不断抢占市场,使得益阳传统的小型农机产品相形见拙。要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赋予产品生命力和竞争力,出路只有创新。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化农机。
    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洞庭湖滨,是湘北地区农机产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国闻名的风冷柴油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田耕整机等小型农机具的研发和制造之乡。每年有近10亿元的农机产品在这里成交。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洞庭湖平原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益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速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这种形势意味着益阳农机行业将全面接受国际、国内农机市场的挑战。面临严峻形势,益阳农机行业与企业怎么办?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才能求生存、得发展,迎接挑战?这是摆在每个与农机行业有关的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1、益阳农机化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益阳农机制造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上世纪70年代,小型农机科研、制造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也小有名气。自1980年益阳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与农民龚新汉率先发明水田耕整机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创新,已形成了适应广大农村水田和旱土等需要的耕整机系列,产品远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等10多个省、市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自1990年问世以来,倍受广大农民青睐,也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资江”牌收割机已出口菲律宾和文莱。至2012年底止益阳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1%,水稻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70%,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之首。全市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突破了30亿元。蓬勃发展的益阳农机产业已成为促进益阳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由于益阳的农机制造企业都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后涌现出来的民营企业,与外地农机产业相比有着独到的特点。一是产品小型实用、轻巧灵活。由于益阳农机制造以风冷柴油机、水田耕整机、小型收割机和轴流水泵为主,所以都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转移方便、转弯灵活、作业效率高等优点,特别适应没有机耕道路的山丘区的小田块作业。二是产品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益阳农机产品都是一些传统的小型农机,制造设备都比较简单,工艺要求也不很复杂,所以制造成本较低,机具价格低廉,家家户户都买得起,因此市场空间大。三是企业分布相对集中。益阳农机企业数量虽多,但70%都集中分布在资阳和赫山两区的城区范围,农机生产企业的相对集中,为形成产业集群打下了基础。
    益阳农机产业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在当前农业经营体制还处于非常粗放和分散的经营模式时,我市传统的小型农机产品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省内外农机工业迅速崛起,各种先进的大型农机产品不断抢占市场,使得益阳传统的小型农机产品相形见拙。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并存且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农机化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种田大户的涌现,使土地趋向连片集中,农业生产制度逐步向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由单一的机械作业向全程机械化作业延伸,农机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随着土地经营、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激活了适应规模化种植的大中型农机具作业、成套技术装备的市场活力,原有的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对农机产品的小型化、实用化和廉价化需求也正在向大型化、高效率、多功能及复式作业方向转变。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型农机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机整体水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农机发展的必然。市场的这些变化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我市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这对我市农机装备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2、完善农机研发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市农机科技研发主体主要由市、县农机科研机构组成,是成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科技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县级农机科研机构已演变为农机推广站,仅仅保留市级农机科研所。面临着农机装备发展对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反映出现有科技体系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农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对农机科技研发这一行业的公益性认识不够,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机科研作为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通常农业科研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外,其自身在研究、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又具有特殊性。由于认识不足,财政长期以来对农机科技事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研究、试验、与推广等科研基础建设投入甚少,从物质基础上严重制约了农机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我市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全市现有各类农机生产制造企业128家,从业人员虽然一部分是原有集体企业改制下岗再就业的熟练产业工人,但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企业管理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高素质的产品研发人员引不进、留不住。从调查的农机企业看,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10人,仅占企业从业人员6%左右,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则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由于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开发产品的能力较弱,工艺装备水平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可循,没有严格的自律规范可言,技术仿抄、产品仿制,互相压价,恶性竞争。难以进行实质性技术创新研究。
    (3)科技研发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较弱。我市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同时也没有跟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相结合只是流于形式。由于缺少有机的联合机制,行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也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及其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科技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体运行效率低、效果差。
    3、益阳农机创新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快形成产、学、研相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结构。
    加强我市涉农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建设,根据不同涉农院校现有基础,强化农业机械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农机科研所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支持。加强农机科研所的科技力量,从高等学院吸收引进具备农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进入农机科研所。引导农机企业与农机科研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合作,搭建一个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机科研所和高等院校为核心的科技技术创新平台。
    3.2、全面提升益阳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尽快形成一批对益阳农机产业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力求产品在研发手段上的创新,在产品设计上采用国际通行的“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国际化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充分运用优化设计,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加以大胆改革与改进,以加快创新进程。同时,为使创新技术或各种创意迅速反映于产品,以缩短产品创新研发周期,达到快速响应市场,提高农机创新的成功率,应当摒弃传统落后的农机制造工艺和设备,借助于先进制造技术,如快速原型制造、数控技术、加工中心、柔性系统和智能制造等等现代化先进装备和工艺。否则,创新工作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毫无进展。
    3.3、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电子控制、微机处理技术(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崛起,无疑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农业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机械上的成功应用,己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机械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产品性能的提高,并因此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已得到应用,如岳阳市农机所研制的水田激光平地机,就是利用激光调平传感微机处理技术,经一次地面平整作业,即可成形,且能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精度。近年来,我市农机研究人员在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泥蛙”遥控机滚船便是一例。该机的遥控装置是由发射、接收、控制和执行四部分组成。机手能在机滚船一定距离外的任何地方,通过遥控机滚船的离合、转向、油门,而进行耙田、旋耕作业。显然,装备有遥控装置的机滚船,使机手免于颠簸、曝晒和雨淋,极大改善作业环境,提高了操作舒适性。
    3.4、农机产品应努力成为绿色产品。
    增强环保意识,强调绿色设计,控制废气污染,治理油料泄漏污染,加大对绿色农机产品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已是农机行业与研制部门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同时,针对现有农机产品,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在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科研攻关、采取措施,以提高产品的绿色度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机械成为绿色产品己经是势在必行,它是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一切从事农机工作工程技术人员的奋斗目标。
    4、结束语
    着眼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创新,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创新。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采用高新技术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政府要促进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益阳市:浅谈农业机械的创新与发展
信息来源: 时间: 2013-12-02 12:12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洞庭湖平原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益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省内外农机工业迅速崛起,各种先进的大型农机产品不断抢占市场,使得益阳传统的小型农机产品相形见拙。要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赋予产品生命力和竞争力,出路只有创新。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化农机。
    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洞庭湖滨,是湘北地区农机产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国闻名的风冷柴油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田耕整机等小型农机具的研发和制造之乡。每年有近10亿元的农机产品在这里成交。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洞庭湖平原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益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速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这种形势意味着益阳农机行业将全面接受国际、国内农机市场的挑战。面临严峻形势,益阳农机行业与企业怎么办?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才能求生存、得发展,迎接挑战?这是摆在每个与农机行业有关的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1、益阳农机化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益阳农机制造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上世纪70年代,小型农机科研、制造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也小有名气。自1980年益阳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与农民龚新汉率先发明水田耕整机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创新,已形成了适应广大农村水田和旱土等需要的耕整机系列,产品远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等10多个省、市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自1990年问世以来,倍受广大农民青睐,也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资江”牌收割机已出口菲律宾和文莱。至2012年底止益阳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1%,水稻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70%,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之首。全市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突破了30亿元。蓬勃发展的益阳农机产业已成为促进益阳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由于益阳的农机制造企业都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后涌现出来的民营企业,与外地农机产业相比有着独到的特点。一是产品小型实用、轻巧灵活。由于益阳农机制造以风冷柴油机、水田耕整机、小型收割机和轴流水泵为主,所以都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转移方便、转弯灵活、作业效率高等优点,特别适应没有机耕道路的山丘区的小田块作业。二是产品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益阳农机产品都是一些传统的小型农机,制造设备都比较简单,工艺要求也不很复杂,所以制造成本较低,机具价格低廉,家家户户都买得起,因此市场空间大。三是企业分布相对集中。益阳农机企业数量虽多,但70%都集中分布在资阳和赫山两区的城区范围,农机生产企业的相对集中,为形成产业集群打下了基础。
    益阳农机产业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在当前农业经营体制还处于非常粗放和分散的经营模式时,我市传统的小型农机产品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省内外农机工业迅速崛起,各种先进的大型农机产品不断抢占市场,使得益阳传统的小型农机产品相形见拙。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并存且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农机化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种田大户的涌现,使土地趋向连片集中,农业生产制度逐步向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由单一的机械作业向全程机械化作业延伸,农机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随着土地经营、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激活了适应规模化种植的大中型农机具作业、成套技术装备的市场活力,原有的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对农机产品的小型化、实用化和廉价化需求也正在向大型化、高效率、多功能及复式作业方向转变。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型农机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机整体水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农机发展的必然。市场的这些变化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我市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这对我市农机装备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2、完善农机研发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市农机科技研发主体主要由市、县农机科研机构组成,是成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科技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县级农机科研机构已演变为农机推广站,仅仅保留市级农机科研所。面临着农机装备发展对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反映出现有科技体系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农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对农机科技研发这一行业的公益性认识不够,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机科研作为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通常农业科研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外,其自身在研究、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又具有特殊性。由于认识不足,财政长期以来对农机科技事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研究、试验、与推广等科研基础建设投入甚少,从物质基础上严重制约了农机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我市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全市现有各类农机生产制造企业128家,从业人员虽然一部分是原有集体企业改制下岗再就业的熟练产业工人,但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企业管理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高素质的产品研发人员引不进、留不住。从调查的农机企业看,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10人,仅占企业从业人员6%左右,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则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由于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开发产品的能力较弱,工艺装备水平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可循,没有严格的自律规范可言,技术仿抄、产品仿制,互相压价,恶性竞争。难以进行实质性技术创新研究。
    (3)科技研发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较弱。我市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同时也没有跟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相结合只是流于形式。由于缺少有机的联合机制,行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也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及其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科技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体运行效率低、效果差。
    3、益阳农机创新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快形成产、学、研相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结构。
    加强我市涉农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建设,根据不同涉农院校现有基础,强化农业机械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农机科研所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支持。加强农机科研所的科技力量,从高等学院吸收引进具备农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进入农机科研所。引导农机企业与农机科研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合作,搭建一个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机科研所和高等院校为核心的科技技术创新平台。
    3.2、全面提升益阳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尽快形成一批对益阳农机产业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力求产品在研发手段上的创新,在产品设计上采用国际通行的“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国际化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充分运用优化设计,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加以大胆改革与改进,以加快创新进程。同时,为使创新技术或各种创意迅速反映于产品,以缩短产品创新研发周期,达到快速响应市场,提高农机创新的成功率,应当摒弃传统落后的农机制造工艺和设备,借助于先进制造技术,如快速原型制造、数控技术、加工中心、柔性系统和智能制造等等现代化先进装备和工艺。否则,创新工作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毫无进展。
    3.3、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电子控制、微机处理技术(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崛起,无疑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农业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机械上的成功应用,己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机械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产品性能的提高,并因此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已得到应用,如岳阳市农机所研制的水田激光平地机,就是利用激光调平传感微机处理技术,经一次地面平整作业,即可成形,且能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精度。近年来,我市农机研究人员在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泥蛙”遥控机滚船便是一例。该机的遥控装置是由发射、接收、控制和执行四部分组成。机手能在机滚船一定距离外的任何地方,通过遥控机滚船的离合、转向、油门,而进行耙田、旋耕作业。显然,装备有遥控装置的机滚船,使机手免于颠簸、曝晒和雨淋,极大改善作业环境,提高了操作舒适性。
    3.4、农机产品应努力成为绿色产品。
    增强环保意识,强调绿色设计,控制废气污染,治理油料泄漏污染,加大对绿色农机产品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已是农机行业与研制部门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同时,针对现有农机产品,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在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科研攻关、采取措施,以提高产品的绿色度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机械成为绿色产品己经是势在必行,它是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一切从事农机工作工程技术人员的奋斗目标。
    4、结束语
    着眼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创新,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创新。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采用高新技术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政府要促进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